水稻
欧亿ouyi(中国) > 作物种植管理 > 粮食 > 水稻
二化螟

害虫名称:二化螟 害虫别名: 卷叶虫、苞叶虫 分类: 鳞翅目螟蛾科
为害特点:
水稻自苗期至成熟期都可遭受二化螟的为害。为害状因水稻生育期不同而有差异。初孵幼虫先群集于水稻叶鞘内为害,蛀食叶鞘内部组织,被害叶鞘成水渍状枯黄,形成枯鞘;2龄后幼虫蛀入稻株内部食害,在分蘖期咬断稻心,造成枯心苗;孕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;抽穗期为害造成白穗;乳熟期至成熟期为害造成虫伤株,虫伤株与健株外表无明显差异,但千粒重下降,造成大量秕谷,影响产量。3龄以后食量增大,可转株为害,严重时一头幼虫能为害8~10株水稻。
形态特征:
成虫雄蛾体长10~12毫米,翅展20~25毫米。头、胸背面淡灰色。前翅近长方形,黄褐色或灰褐色,翅面散布褐色小点,外缘有小黑点7个;后翅白色,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。雌蛾体长12~15毫米,翅展25~31毫米,头、胸部黄褐色,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,翅面褐色小点少,外缘也有7个小黑点,后翅白色,有绢丝状反光。卵扁平,椭圆形,初产时乳白色,后渐变为乳黄色、黄褐色、灰黑色。卵块多呈长椭圆形,由数粒至数百粒卵组成,排列呈鱼鳞状。幼虫有5~8龄,一般为6龄。初孵幼虫淡褐色,头为淡黄色,背部有5条棕色纵线,以后棕色纵线渐次明显,老熟幼虫体长24~27毫米,淡褐色,体背5条纵线为褐色。蛹长11~17毫米,圆筒形,初为淡黄色,腹部背面可见5条纵绒,后变为棕褐色,纵线渐渐不明显。
发生规律和习性:
二化螟幼虫为害禾本科植物﹐也取食十字花科蔬菜和各种杂草。二化螟成虫白天潜伏于稻株下部﹐夜间飞舞。大多在午夜以前交配。雌蛾交配後﹐间隔一日即开始产卵﹐产卵在晚8~9时最盛。第1代多产卵于稻秧叶片表面距叶尖约3~6厘米处﹐但也能产卵在稻叶背面。第2代卵多产于叶鞘离地面约3厘米附近。第 3代卵多产于晚稻叶鞘外侧。一只雌蛾能产卵2~3块﹐多者达10馀块﹐一般平均5~6块﹐共200~700粒。
二化螟以幼虫越冬﹐主要在稻内。越冬期如遇浸水则易死亡﹐二化螟每年发生的代数因纬度而异﹐第 1代区在北纬36°~32°间﹐第2~4代区在北纬32°~26°间﹐第4代区在北纬26°~20°间﹐第5代区在北纬20°以内。在黑龙江省每年发生 1代。江苏﹑浙江﹑福建﹑安徽﹑四川﹑贵州每年发生2~4代﹐中国最南的海南岛每年发生5代。
防治方法:
1、消灭越冬虫源。水稻收获后,及时深翻灭茬;彻底清除田边、沟边杂草;结冻后,把露在地面的稻茬挖出沤肥或烧毁,消灭越冬幼虫。发生重的地块,稻草应尽早处理,于5月前作燃料或其他用途先行处理。
2、灌水灭虫。
3、药剂防治。秧田后期、拔节孕穗期是药剂防治的两个关键时期。常用药剂有:每亩用25%杀虫双水剂200克,或50%甲胺磷乳油150克,或5%锐劲特胶悬剂30毫升,或20%三唑磷乳油100毫升,以上药剂均加水50~60公斤喷雾;也可用90%敌百虫晶体150克,拌不干不湿的细土15公斤撒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