豇豆
欧亿ouyi(中国) > 作物种植管理 > 蔬菜 > 豇豆
豇豆锈病

病害名称: 豇豆锈病 别名: 分类: 真菌病害
症状:本病多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,茎和豆荚也发生。叶片初生黄白色的斑点,稍隆起,后逐渐扩大,呈黄褐色疱斑(夏孢子堆),表皮破裂,散出红(黄)褐色粉末状物(夏孢子)。夏孢子堆多发生在叶片背面,严重时也发生在叶面上。后期在夏孢子堆或病叶其他部位上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。有时在叶片正面及茎、荚上产生黄色小斑点(性孢子器),以后在这些斑点的周围 (茎、荚)或在叶片背面产生橙红色斑点(锈子器),再继续进一步形成夏孢子堆及冬孢子堆。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很少发生。
发病条件:
高温、高湿,地势低洼,排水不良,或氮肥过多,通风不良时容易发病。
侵染循环:
锈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上越冬,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。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,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。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,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,孢子成熟后,孢子堆表皮破裂,散出红褐色粉末状夏孢子,藉气流传播,进行再侵染。在植株整个生产期间,夏孢子起重复侵染作用。
防治方法:
(1)农业防治:①实行轮作倒茬。选择抗病品种。不能在早豇豆地中套种迟播豇豆,迟豇豆和早播重病田应间隔一定距离。②阴雨季节搞好菜田清沟排水,防止低洼地积水。③合理密植,保证通风良好,及时搭好支架,搞好菜园清洁,收获后将病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掉。避免前期氮肥施用过多。
(2)药剂防治:发病初期喷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40%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,或50%萎锈灵乳油800倍液,或50%硫磺悬浮剂200倍液,或30%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。每隔10~15天喷1次,连续2~3次。发病初期开始喷药。药剂可用1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~1500倍液,或30%氟菌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,或25%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,或50%萎锈灵乳油800溶液,或50%硫磺悬浮剂200倍液等进行喷雾每隔10~15天,或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