芹菜
欧亿ouyi(中国) > 作物种植管理 > 蔬菜 > 芹菜
芹菜菌核病

病害名称: 芹菜菌核病 别名:无 分类: 真菌病害
病状:
为害芹菜茎、叶。
病害通常先在叶部发生,形成暗绿色病斑,潮湿时表面生白色菌丝层,后向下蔓延,引起叶柄及茎发病。病处初为褐色水渍状,后形成软腐或全株溃烂,表面生浓密的白霉,最后形成鼠类状菌核。
发病条件:
1、该病在低温潮湿环境条件下易发生,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~20℃,其最适温度为15℃,相对湿度在85%以上时,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。
2、连作、地势低洼、排水不良、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较重。
3、早春低温、连续阴雨天时间长、晚秋低温、寒流来得早、雾多雾重、保护地内长期湿度过大发病较重。
侵染循环:
病原以菌核在土壤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,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。第2年当条件适合时病菌产生子囊孢子,借风、雨等传播。
防治方法:
1、与非伞形花科蔬菜轮作2-3年;
2、收获后,采用及时深翻、灌水浸泡或闭棚7-10天的方法,利用高温杀灭表层菌核。
3、发病前至发病初期,可采用菌核净、噻菌灵、甲硫∙霉威等药剂,保护地栽培,可选用百菌清烟雾剂、百∙腐烟剂等熏烟。
4、发病比较普遍时,可采用乙烯菌核利、克菌丹、异菌脲∙环己锌、菌核净等药剂防治。保护地可用腐霉利烟雾剂、百菌清烟雾剂、噻菌灵烟剂等进行熏烟防治。